可持续发展

31
01月
2025

从新质生产力看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小编

  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市场机制调节、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加迸发。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正在凸显★★。截至今年10月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6万件,其中专利权人为企业的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量的73.3%;2023年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50%。

  打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先进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我国经济绿色化程度正大幅提高,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持续增强。

  城市因★“新★”而活、区域向“新”而进★★★,曾经的“后方★★”变身新时代的★★“前沿★★”★★★。

  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不断积势蓄势成势。

  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积极抢位发展、善于错位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更加完备。

  四川彭州,★★★“天空之眼”基地★★。上万架无人机接受性能测试,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维修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已经形成。

  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协同,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培育壮大。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福建晋江★★,纺织鞋服重镇★。大数据智造平台为智慧工厂实时★“投喂”生产数据,从原材料研发★★★、智能制造到立体供应链,产业规模已逾4000亿元。

  重大生产力布局发生积极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让西部省份通江达海★★★,曾经的“欠发达地区”成为对外开放前沿。

  大数据,贵州★“新名片”★,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贵阳全力打造“中国数谷★★”★★★。

  “只要是我们看准了的★★、认定了的事情★★★,坚定信心、下决心干★,就没有干不成的。”

  经历★★★“禁入★★”“允许★★★”“鼓励”三级跳,我国自2021年以来已有6款CAR—T细胞治疗药品获批上市,占全球同类产品半壁江山,稳投资、惠民生双赢。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习主持召开9场有关区域发展的座谈会,推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观察中国经济★,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要视角★★。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信心和底气★,读懂优势和未来。

  2023年7月以来★,习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部署,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安徽界首。每年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等400多万吨,全国每5只动力电池就有1只是“界首造”★★,昔日贫困县变身创新百强县。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正在加速。335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1个国家级科创平台、6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山东海阳★。短短6公里的航天大道★★,23个商业航天产业项目落地★★★,形成一条集海上发射、星舰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产业链★。

  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超1200万辆★★★,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将达万亿元水平……布局绿色产业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拓宽新空间。

  “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全球贡献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绿色低碳产业,成为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正在夯实。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3%★★,10月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8%、33★★.4%。

  江苏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实验平台,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成果频出,更好赋能千行百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改革举措★★,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我们即将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

  新时代以来,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当前呈现出加快发展态势。

  内蒙古准格尔旗,★★★“风光氢储车★”集群多业支撑;四川射洪,打造形成600亿元规模锂电产业链……区域增长极加速成长★★★。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作为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就是催生新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显著特征。

  目前★★★,西部地区已形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推动钢铁、有色、机械★★★、轻工等行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中国新疆★,洛浦县在沙漠里“种太阳”,“光伏+农业★★★”综合治沙项目既产生发电效益,又可年增干草饲料供应约3000吨,植绿、致富两不误;阿根廷,罗马布兰卡风电场,来自中国的“大风车★★”每年输送约16亿千瓦时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