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实践

07
02月
2025

西部地区低碳农业之路如何走

发布者:小编

  河西走廊低碳农业发展的高分答卷离不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托举。例如,酒泉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热资源,建设了一批大型温室设施,形成了高效★、低碳的农业生产新模式★,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当地农业部门还通过加强品牌化建设★,不断提升低碳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广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农产品,有效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推广精准施肥与有机肥替代,构建低碳肥料体系。通过先进的土壤测试和病虫害诊断技术★,制定个性化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确保化肥精准施用,避免过量使用造成的碳排放★。同时,积极推广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构建低碳肥料体系。此外,鼓励农民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探索和推广适宜的耕作方式★★。可通过轮作★★★、间作★★★、休耕和保护性耕作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从而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特别是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少土壤扰动和,降低土壤侵蚀和碳排放★★。同时★★★,结合区域特点,推广适宜的作物种植结构★★★,如种植固碳能力强的作物,进一步提升土壤碳汇功能。

  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与智能化管理★★★,推动生产环节低碳化。例如,利用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精准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碳排放;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和灌溉设备,降低机械运行和灌溉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加强农业创新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低碳化水平★★。

  在我国农业版图中★,甘肃河西走廊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成为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这里光照资源丰富★★★,祁连山融水灌溉滋养绿洲,孕育出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与生态屏障,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对维护西北生态安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这一区域积极探索低碳农业发展之路,平衡水、沙、绿、富关系,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东北地区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有力的政策推动,在农业低碳转型中拔得头筹。中部地区则通过提升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强化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潜力巨大。中部与东部地区在低碳农业增速上尤为突出,得益于两地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近年来,这些地区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为减排事业增添了强劲动力,有效促进了农业低碳发展。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受限于基础设施薄弱和技术瓶颈,低碳农业发展之路仍显艰难★★★。

  此外★,还可尝试建立农业碳交易市场★,允许农民和企业通过出售碳减排量获得经济收益,激励他们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实践。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河西走廊的实践探索对于推动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生态压力提供了新思路★,还为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树起了标杆★。

  其中,甘肃农业大学武威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连续多年对绿肥种植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绿肥作物的引入能够显著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促进土壤团聚化过程,增强土壤碳固存能力。这一发现不仅为减少化学氮肥用量、保持玉米产量稳定提供了可能,还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基于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麦后复种绿肥轮作玉米的生态保护型种植模式★★,被形象地称为★★★“为农田盖上绿色被子★”★★★。这一模式在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流域被广泛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显著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为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

  河西走廊在农业科技与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还得益于众多科研院所在该区域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站。它们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为河西走廊乃至全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以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武威绿洲现代农业科学研究试验站、甘肃农业大学武威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以及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试验站试验基地等为代表,这些科研站点围绕节水灌溉★★、土壤改良、作物种植模式优化等关键领域,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低碳农业承载着农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重任,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守护绿水青山的关键一环。当前★★★,各地各部门应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绘低碳农业繁荣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此,需从以下方面发力★:

  面对干旱半干旱气候,该区域积极探索高效水资源管理和灌溉技术,应对水资源短缺★。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显著降低水耗★★,提升作物产量★,实现了节水增效的双重目标★★。此外,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现象,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在推动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河西走廊积极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如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的广泛使用★★★,有效降低了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此外,现代化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轻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我国低碳农业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农业碳排放年均值呈现东北、中部★、东部、西部递减的趋势,而农业碳排放年均增长率则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递增★★★。这种差异源于各地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政策导向及经济结构的不同。

  面对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的变化★,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高耗水★★、高耗能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加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农产品,如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满足市场对低碳★★、环保农产品的需求★★。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