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实践

14
03月
2025

《中国金融》|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

发布者:小编

  

《中国金融》|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

  二是丰富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工具箱★。一方面★,加大综合金融服务力度。在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普惠金融的同时,进一步丰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票★、绿色租赁、绿色保险、绿色财务顾问★、绿色资管等产品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和社会影响力投资成为主流★。特别是在绿色资管方面★,未来大有可为。根据光大理财发布的资产管理市场报告,2023年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规模约140万亿元★,投资ESG产品的发展空间广阔★。这既是金融要承担的责任★,也是金融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并扩大服务覆盖面。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农业★、美丽乡村、绿色消费等领域创新更多产品,同时着力强化对中小型绿色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在更加关注绿色转型和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今天★,金融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金融向善为核心,从四个方面助力可持续发展★。一是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生态可持续和气候改善★。金融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可以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有助于环境改善和节能减排的领域,同时限制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融资支持★。二是通过普惠金融推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金融的价值不是狭隘的资本获利,正如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所倡导的“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金融要有更强的利他主义★,更普惠地下沉到小微企业★、乡村等融资薄弱领域。三是发挥中介作用和价格发现功能支持碳交易市场建设。碳交易市场作为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其发展壮大和合理定价离不开碳金融的大力创新和活跃交易★。四是通过碳足迹管理和可持续报告披露,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作用。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大型金融机构服务网络更是遍布全国★、投资者分布广泛★、业务关系连接各行各业★、服务对象覆盖亿万客户,金融机构主动开展碳足迹管理并加强信息披露,可以引领更多市场主体、个人关注绿色转型、社会责任和减少碳排放。

  自1987年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全球主流社会的共识。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如何承担起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成立★“双碳”工作领导小组以及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委员会★。在可持续治理框架下,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政策★、投资策略★、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监督评价等★,切实把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融入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

  四是深度参与碳交易,大力发展碳金融。当前,我国碳市场交易主体主要局限于发电等行业,交易金额小、换手率低,碳价稳定性与价格发现功能较弱,金融应承担起发展碳金融、稳定碳市场的责任。在场内,尽快开放金融等主体参与,有效发挥中介作用,在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登记注册和碳衍生品交易等领域创新服务,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与稳定性;在场外,创新碳基金、碳信托、碳融资租赁、供应链碳金融、个人碳账户等产品★。

  从中国古代倡导的★“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到西方工业革命关注的“森林永续利用★”,再到1987年联合国定义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逐步从朴素的“生态主义”过渡到“代际永续★”的发展观。2015年,联合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17项目标,包括体面的工作和经济增长★、平等与健康★、气候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使得可持续发展内涵全面扩大至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即在关注经济绩效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两个价值取向: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和谐共生、代际永续;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体现普惠包容、义利兼顾。

  对绿色金融制定考核激励★、经济资本管理★、差异化授权等13个方面的★“政策包”;

  二是全力助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金融机构秉持负责任的投融资理念,将环保、低碳★、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循环经济产业作为服务重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蓬勃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5万亿元,是2019年末的3.5倍。根据中央结算公司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绿色债券余额为2★.1万亿元,2016年以来发行规模年均增速超过20%。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统计数据,2023年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近2300亿元,累计提供保险保障金额超过700万亿元,保障范围覆盖气象巨灾、生态种植★、新能源等69个细分领域。在具体做法上,建设银行探索在客户准入★、信贷政策中应用ESG评级要素,建立了绿色信贷白名单机制,针对能源、绿色建筑和碳金融等领域创新信贷产品58项★,通过债券★、保险★、租赁等提供非信贷绿色金融服务95项★;中国人寿积极布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气候等领域责任险★,为森林、湿地、土壤等具有固碳作用的标的提供保障★。

  建立涵盖ESG因素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同时,金融机构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注重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比如,建设银行连续二十多年实施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统筹量、价、险和资本的平衡,核心财务指标长期保持相对优势。

  金融机构普遍把推动可持续发展全面融入治理架构,在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建立各司其职、结构完善的可持续治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金融向善的方向。比如★,

  三是以乡村和新质生产力为重点深化可持续金融服务。乡村,既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点,5亿多常住人口、15亿亩承包土地确权到户、96万个三级集体经济组织背后蕴藏巨大发展潜力★。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要重点关注科技成长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要大力发展乡村金融、科技金融,提供多元高效的要素服务★。首先★,加快实现资本要素普惠化★。推动资本要素加速向乡村、科技成长型企业等薄弱领域流动。对乡村地区★,可以采用科技和数据画像★、共享基层治理渠道★、融入乡村熟人社会★、创新产权认定等方式★,加强与乡村地区连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和防控风险。对科技成长型企业,关注全生命周期,加快探索知识产权★、应收账款抵押等融资产品,协同搭建孵化平台,完善综合融资服务体系。其次,推动要素服务多元化。在合规和保密前提下,为农业产业链、智慧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与转化等提供“资本+科技+数据”的组合要素服务★,实现金融科技对外赋能。最后,实现要素价格合理化。通过金融要素服务的组合,加大要素服务供给★,持续推动乡村、科技成长型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四是加强碳足迹管理。金融机构围绕绿色运营、绿色出行、绿色采购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碳排放核算★、盘点,制定主动管控目标;综合分析金融场景和非金融场景★,创新推出个人★“碳账本”服务,引导低碳生活★。比如★,建设银行制定减排、节能★、减废和节水共13个绿色运营环境目标★,积极推动办公无纸化和营业网点低碳改造;倡导绿色出行,明确乘用车更新中的新能源车占比不低于50%;推动绿色采购,在选型测试、候选商资格审查、采购执行环节等方面明确绿色资质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准入具备绿色资质的供应商★;持续开展废旧产品回收,提升再利用价值,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是加快可持续披露量化标准研究。金融业经济增加值占我国GDP的8%,同时也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应在可持续披露量化方面作出积极贡献。首先,积极参与可持续准则制定。2024年5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实施后将使得可持续披露★“有制可依、有规可守★”★。金融企业应发挥行业数据和信息优势★,结合绿色业务开展难点★,为企业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落地以及准则的细化建言献策。其次,研究建立可持续信息统一披露平台。按照监管主导★、金融机构重点参与、重点行业广泛参与的思路,在碳排放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统一量化标准,共享复用信息,既可作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评价标准,也可作为企业加强碳足迹管理★、开展碳交易的重要参考。最后★,深度开展可持续风险压力测试。金融行业应提高对可持续风险的重视,在主要关注气候等可持续问题对金融资产减值影响的基础上,延伸至转型和物理风险测试★,加强重要财务影响的量化研究,做好前瞻性应对★,并为广大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透明、可比的可持续披露报告。■

  金融先行★,全社会企业跟进,从传统主要关注股东价值,尽快转向尽责向善、义利并举★。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强化监管引导和考核,对企业的公司治理、绿色业务★、社会责任和可持续信息披露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对绿色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普惠金融的考核★,是商业银行非常关注的方面。其次★,进一步发挥金融的“传导器”作用,强化绿色审批要求,让绿色、负责任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从长期推动经济结构向绿色转型★,并引导各行各业切实关注自身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在这个方面★,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引导和制定激励约束机制;金融企业内部也应统筹好短期与长期,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运用内部转移定价、经济资本、绩效评价★、资源配置等管理工具,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最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细化目标任务,从CSR(企业社会责任)全面过渡到ESG和可持续发展,把发展低碳业务、碳足迹管理、履行社会责任做得更实。

  三是做优做大普惠金融。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金融机构积极运用数字普惠等模式★,打破“二八定律”,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6万亿元,是2019年末的2★.8倍;2024年前三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4%,较2019年下降230个基点。近年来★,普惠金融又进一步向乡村、农户等领域延伸,有力支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截至2024年9月末,涉农贷款余额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作用持续增强★,比如,农业银行的“惠农e贷”余额接近1.5万亿元★,是市场上最大的线上农户类信贷产品★;建设银行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裕农通”服务品牌★,将丰富的金融产品和非金融服务输送到田间地头、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企业、农村服务站。在开展普惠金融的同时★,金融机构注重践行“助他★、开放、共享”的公益文化★,积极承担“大普惠★”企业社会责任。比如,招商银行持续推动“小积分微公益”平台建设,2023年约25万名持卡人客户捐赠超过2100万积分★;建设银行利用1.4万多个网点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等广大户外工作者提供“劳动者港湾★”便民服务★;中国人保搭建“消费帮扶平台”,2023年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乡村农产品6448万元。

  五是主动全面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金融业是较早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信息披露的行业,ESG评级水平总体较高,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光大银行的明晟ESG评级为AA级★。随着2023年6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S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S2号《气候相关披露》正式发布,不少金融机构陆续从披露社会责任转向更为全面的可持续报告披露。在披露内容上,可持续报告涵盖公司治理、可持续风险管理、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绿色运营★、金融服务可及性、人力资本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