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07
02月
2025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滋养金融强国建设

发布者:小编

  红色金融伟大实践勾勒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雏形。红色金融始终守信于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长征途中,创造了遵义城12天发行回收“红军票★★★”的金融奇迹,在红军撤离前夕,银行工作人员通宵达旦地为群众办理兑换收回苏币工作,在当地留下“红军好不坑人★★★,红军票最值钱★”的口碑★。次年,贺龙率另一支部队到达贵州时,有当地老乡拿着★★“红军票”要求兑换银元,尽管部队银元也极度紧张,但贺龙坚持兑换★★★,掷地有声地说:红军部队有很多支★★★,但只有一个;红色金融不断守正创新,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创造性提出“折实贷款”,将金融服务直接对接生产实物需要★★★,是最早★★★“普惠金融”的实践;红色金融注重合规经营,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借用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曲谱★,编写了《农村贷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作为银行的工作守则★★★,流传至今。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鲜明提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在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习此次重要讲话创造性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并以五对辩证关系深刻阐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丰富内涵: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聚焦于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文化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承载着新的时代使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建设金融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和必然要求。金融强国不仅需要“硬实力”,更要有价值追求、工作理念★、行为规范等“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文化滋养。

  “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中国在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坚持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践行枪杆子里出政权,钱袋子里出民生。1926年★★★,中国创建成立了最早的农民银行——湖南衡山县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这家银行以当时最低利率借款给农民发展生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60余家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发行了200余种货币,组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执行统一的金融政策,统一币制,促进经济发展★,安定百姓生活;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先后组建近40家金融机构★,发行“边币”或“抗币★”★,进行艰苦卓绝的货币斗争,“行无固址随军游,工无桌椅在炕头★★★。有事即办无日夜★,钱账随身安无忧。”描述的是史称★“马背银行★★★”的冀南银行真实工作场景★★★;解放战争时期,红色金融从走向统一,走向以人民币为本位的独立完整的金融体系。

  但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国在成为金融大国过程中,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这固然有急速发展出现的问题,但也与金融文化建设的滞后有关。

  习关于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阐释,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彰显了现代金融理念、金融元素★、金融精神★,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自古有着丰富的金融活动★★★。早在商代,华夏大地就出现了金属货币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经济学巨著《管子》,提出“ 以人为本”、★★“与天下同利★”;南北朝时期,社会出现了典当业;唐宪宗时期,“飞钱”成为最早出现的汇兑方式;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标志着金属货币到国家信用货币的重大转变;明清时期,钱庄票号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从事经营近代金融业务的机构,“盈千累万,仅以一纸为凭者,信也。”先哲灿若星河的金融智慧,在世界金融文化发展史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孕育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聚焦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围绕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培育和弘扬以诚为本的信用文化、义利统一的清廉文化★★、稳健审慎的经营文化★★、守正创新的进取文化、依法合规的规则文化,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23WCXTD015)的阶段性成果)

  这些富有辩证精神的金融智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义,天下之良宝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以义取利的经营理念;★★★“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稳健审慎的处世准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彰显出中华传统社会德法共济的治理智慧。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的★“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源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经济社会活动中凝聚而成的道德观、义利观、经营观、创新观、治理观的思想精髓,这些观念与现代金融治理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来源★★★,塑造着中国金融特有的精神品格和价值情怀★。

  伟大实践造就伟大精神。红色金融伟大实践孕育了丰富的红色金融思想,铸造了“白手起家、灵活创新;立足大局、服务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清正廉洁★★”的红色金融精神★,实现了革命文化和金融文化的统一,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取之不尽的精神养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银行业资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债券、保险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开创的红色金融伟大实践中。红色金融是中国领导人民在苦难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在惊涛骇浪开拓的金融事业,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