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07
02月
2025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激扬强大精神力量

发布者:小编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新时代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作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指导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全面指引。新近出版发行的《习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专题形式系统阐释了习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要以《纲要》出版为契机★★★,学深悟透习文化思想的理论真谛★★,切实提高全党用习文化思想解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刻阐释,创立了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本质和文化创造主体,意识形态、精神生产,世界历史与精神交往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开放性。在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中★★,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略高度,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特别是习文化思想的提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把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在集大成、开新局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境界★★,树立起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纲要》以85条、6.8万字阐述了新时代以来党在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洞察和有力彰显,也是新时代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系统凝练★,具有科学真理价值和博大世界情怀★★★,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习指出,“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以《纲要》学习为抓手整体把握习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要紧紧围绕“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这一根本要求,以“整钢”思维持续加强对习文化思想的体系化研究,既要从宏观上加以把握,又要从微观上厘清其中原理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内在联系,全面把握这一重要思想逻辑结构的整体性和价值导向的一致性★。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强化学科支撑和学理阐释★,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着力,深刻揭示习文化思想中重大论断、重要命题的理论背景和学理依据,讲清楚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难点和中外现实关切★★★,以精深的道理、透彻的学理、厚实的哲理全面彰显习文化思想“理论的彻底性”和★★“实践的指导力”。加强习文化思想的大众化普及和精准化传播,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领会,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强化对这一重要思想的情感认同与自觉践行。

  (作者★★★:傅慧芳,系福建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理论的发展来源于实践的需要,思想的重要价值在于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习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源自实践又指导和推动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纲要》以专门篇幅阐述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和实践要求★,全方位、深层次铺展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布局★★,体现了目标与路径的一致★★★、宏观与具体的融合★★★、整体与重点的统一,彰显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不仅为培育和创造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实践遵循★,也为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习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一个内涵深邃、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纲要》从整体视角出发★★★,采取★★“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将全书编排为14个部分★,以《习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开篇,以《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 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结尾★,将主体内容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及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进行了宏观划分。这12个方面的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全景式呈现习文化思想的理论图景,既阐明了是什么、为什么★★★,又指明了做什么、怎么做,诠释了习文化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纲要》无论是章节的编排设计还是具体的篇目内容,既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深度融会贯通,又与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的11个方面重大创新观点、16个方面战略部署和“七个着力★★”要求密切呼应,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是体悟习文化思想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的权威辅助读物。

  习指出★★★,★★“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以《纲要》学习为抓手领会习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要坚持运用★“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文化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扎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等规律性认识同习文化思想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鲜明的问题导向解决好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开辟文化新路径★、拓展文化发展新空间。遵循文化传播和发展规律,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秉持开放包容,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真正使习文化思想成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有力思想武器。

  习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和演进态势发生深刻调整和重塑,世界范围内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日益广泛深入,同时人类社会依然面临着思想割裂、文化纷争的共同威胁★。以《纲要》学习为抓手笃行习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一方面,要锚定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抓住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思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促使文化生产关系和文化生产力更相适应,不断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积极吸收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促进各国文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同时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鲜活的中国文化实践支撑中国文化理论★★,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打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对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书写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

  3★★★.笃行实践要求★★,从《纲要》中汲取★“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不竭动力